近日,我國科研團隊成功完成全球首個跨省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絡的升級工程。該網絡覆蓋京津冀、長三角及粵港澳大灣區,總長度突破6000公里,標志著我國量子通信技術正式進入規模化應用新階段。
量子密鑰分發(QKD)技術作為量子通信的核心,通過量子態傳輸實現密鑰的安全分發。基于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和不可克隆定理,該技術可從根本上杜絕通信鏈路中的竊聽風險。目前國家電網、多家國有銀行及政務系統已率先部署該技術,成功完成核心數據加密傳輸超10萬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清華大學研發團隊近日宣布,其新型量子密鑰分發設備在合肥完成連續720小時無故障運行測試,密鑰生成速率提升至每秒3.2兆比特,較國際同類設備效率提高4.8倍。該項突破為量子通信設備的小型化、低成本化奠定重要基礎。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已正式將我國主導的量子密鑰分發協議納入國際標準草案。歐盟量子通信基礎設施計劃(EuroQCI)技術負責人表示,中國在量子通信網絡建設方面的經驗為全球提供了重要參考。據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到2028年全球量子安全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將突破150億美元。
"量子密鑰分發技術正在重塑網絡安全格局。"國家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強調,"當前技術突破已解決城域范圍內安全通信的核心需求,下一步將重點攻關星地一體化組網技術,預計兩年內實現量子密鑰的洲際安全傳輸。"
目前,北京、上海等地的量子通信地面基站已完成衛星對接測試,我國自主研發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累計完成天地密鑰分發實驗超2000次。隨著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創新,量子保密電話、量子加密云存儲等消費級產品有望在2025年前投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