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科研機構聯合國內頂尖科技團隊,成功完成全球首個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應用場景驗證。該技術利用量子物理特性,為信息加密提供理論上"不可破解"的安全保障,標志著我國在通信安全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
量子密鑰分發的核心原理基于量子疊加與不可復制的特性。實驗過程中,科研團隊將光子作為密鑰載體,通過光纖傳輸至百公里外的終端。若密鑰在傳輸中被截獲或測量,量子態會立即改變并觸發警報,從物理層面杜絕信息泄露風險。此次測試中,系統在復雜城市環境下連續穩定運行超過200小時,誤碼率低于國際標準要求的1%,為規模化應用奠定基礎。
"這項技術突破讓'絕對安全通信'不再停留于理論層面。"項目首席科學家、量子實驗室主任李明表示,團隊自主研發的高精度同步控制系統和抗干擾算法,有效解決了信號衰減、環境噪聲等業界難題。目前,相關設備已通過國家信息安全檢測中心認證,即將在政務、金融等高保密需求領域開展試點。
金融行業技術專家指出,量子密鑰可從根本上防御傳統加密技術面臨的算力破譯風險。據測算,應用該技術后,銀行間每日萬億級資金交易的防護成本可降低40%,同時提升數據傳輸效率。醫療領域同步展開布局,多家三甲醫院計劃將其用于保護患者隱私數據的長距離傳輸。
本次成果由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牽頭,聯合十余家高校、企業共同完成。項目組透露,下一步將重點攻關星地量子通信技術,推動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預計三年內,我國量子密鑰分發產業鏈將形成百億級市場規模,為數字經濟筑起堅實安全屏障。